Category:

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


沈玉琳健康亮紅燈,所代言牛樟芝生技公司強調雙方「僅止於產品代言合作」。(翻攝自臉書)

〔記者馮亦寧/台北報導〕57歲藝人沈玉琳驚傳病倒入院,助理與老婆芽芽證實他身體不適就醫檢查,但病因仍不明。沈玉琳代言牛樟芝產品受到他病倒消息引發討論,今(31)生技公司緊急發聲明,強調雙方「僅止於產品代言合作」。

沈玉琳先前就曾自爆身患宿疾,每天吃5種保健食品養生,如今健康亮紅燈入院,讓人感慨萬千。

沈玉琳實際罹患何病,目前健康狀況仍待確認。(翻攝自臉書)

經常工作滿檔的沈玉琳,長期靠健康食品養生,去年也接下牛樟芝產品代言工作。他曾自嘲自己的生活「一口是毒藥,另外一邊有解藥(健康食品)」。如今沈玉琳病倒,生技公司拿出檢驗報告,強調產品已完成各種試驗,並表示「所有檢驗結果皆符合國內外法規標準,確保產品品質與消費者食用安全無虞」。

沈玉琳目前詳細罹患何病?狀況如何皆有待確認,家人與好友僅表示他無大礙。

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,新聞脈動隨時掌握!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高雄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靜宜指出,地中海飲食是廣受研究支持的健康模式;圖為情境照。(圖取自freepik)

李惠芬/核稿編輯
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「地中海飲食」並不是指某個國家的特定菜餚,而是一種廣受研究支持的健康飲食模式。高雄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靜宜指出,基本架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,長期實踐地中海飲食的人能降低約8%的總死亡率。

根據長庚醫院《醫訊》,吳靜宜說,科學研究也指出,減少約10%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或死亡率,降低約6%的癌症發生率或死亡率,並降低約13%的巴金森氏症與阿茲海默症發病機率,是促進健康與長壽的絕佳選擇。

吳靜宜說,大量的蔬菜、水果、豆類、堅果與全穀類食物,這些食材不僅提供豐富的營養素,還富含抗氧化物質和纖維,對於維持健康的腸道菌叢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。

另外,橄欖油是地中海飲食的核心油脂,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酚,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作用。吳靜宜認為,初榨橄欖油尤其受到推崇,因其保留了大量天然抗氧化物質和健康脂肪。

在地中海飲食中,「初榨橄欖油」(Extra Virgin Olive Oil, EVOO)是一個核心元素,也是其健康益處的主要來源之一。初榨橄欖油是以冷壓方式製成,保留了大量天然抗氧化物質與健康脂肪。這些成分,包括油酸、多酚類化合物(如羥基酪醇與橄欖苦苷),對於抗發炎、抗氧化、保護血管與心臟功能具有強大的效果。多項研究指出,初榨橄欖油能降低壞膽固醇(LDL)氧化,提升好膽固醇(HDL),進而降低動脈硬化、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。

另外,吳靜宜表示,初榨橄欖油也被證實對腸道菌叢有正面影響,可促進腸道內益菌生長,幫助產生短鏈脂肪酸(如丁酸),進而改善免疫力。在PREDIMED臨床試驗中,高度遵循地中海飲食且每日使用橄欖油超過8茶匙(約40公克)者,其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明顯下降,顯示其保護力不容忽視。
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
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
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指出,過去不少人在就醫時常因為見到穿著白袍的醫師而感到焦慮,進而出現血壓升高的現象,這就是所謂的「白袍症候群」;圖為情境照。(圖取自freepik)

紀麗君/核稿編輯
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面對醫師產生緊張與不安,導致血壓飆升的「白袍症候群」,長期困擾著不少民眾。不過,宇平診所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於臉書專頁「劉中平醫師的心臟科筆記」發文表示,他觀察到近年來許多孩子面對醫療環境的反應已經不同,進入診間不再畏懼,甚至能自在嬉笑,顯示醫病之間的關係逐漸朝向溫暖與尊重邁進。

劉中平指出,過去不少人在就醫時常因為見到穿著白袍的醫師而感到焦慮,進而出現血壓升高的現象,這就是所謂的「白袍症候群」。他認為,這種現象與長久以來社會對醫療環境的威權印象有關,包括許多孩子從小被恐嚇「不乖就抓去打針」,進一步加深對醫療人員的畏懼。

心臟內科醫師劉中平強調,醫護須尊重病人的自主權,並深刻體會生命的價值;圖為情境照。(圖取自freepik)

然而,劉中平觀察到,現在的孩子在診間中更加放鬆自然,不再懼怕醫師,這樣的轉變讓他感到欣慰。他強調,自己所受的醫學教育中,一直被強調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權,並深刻體會生命的價值,「我們從來不覺得病人應該要怕我們。」

針對近日引發關注的「台師大抽血事件」,劉中平表示許多醫護是覺得匪夷所思的,因為在實際進行醫學研究時,往往是醫師主動向病患懇求參與研究,擔心患者會臨時反悔。他呼籲社會應更加重視個人尊嚴與自主,不論是醫病、師生、婚姻,甚至親子關係,都應建立在充分溝通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上。

「祈願每個人都可以活出自我的快樂和尊嚴。」劉中平表示,期盼未來的醫療環境能夠真正去除恐懼與不信任,讓白袍成為守護健康的象徵,而非壓力的來源。
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
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
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記者孟育民/台北報導

主持人沈玉琳近年來事業扶搖直上,手上握有多個主持棒,不料今(29日)驚傳身體亮紅燈,目前已緊急住進三總加護病房,更遭週刊爆料,他上周錄影已消瘦一大圈,面色蠟黃、有氣無力,狀況令人擔憂。對此,記者致電沈玉琳本人、老婆芽芽、好友潘若迪、小鐘,皆未有回應,沈玉琳電話更直接轉語音信箱,似乎不太樂觀。稍早,好友詹惟中也回應了。

▲ 詹惟中擔憂沈玉琳。(圖/翻攝自詹惟中、沈玉琳臉書)

沈玉琳健康亮紅燈,傳出住進三總加護病房,目前身邊相關人等未接電話,僅透過助理回應,「因身體不適就醫檢查,並無住加護病房。」而詹惟中稍早向《ETtoday星光雲》做出回應,「我人在上海,為玉琳哥祈福。」更透露,前幾周才上他節目,當時就覺得他暴瘦氣色不佳,不過沒想太多。在新聞爆出後,詹惟中第一時間也打給芽芽、沈玉琳身邊人,但都沒人接,「希望他早點健康,我也很急,也很擔心他,我目前知道的消息都跟報導一樣。」

[廣告]請繼續往下閱讀…

根據《Nownews今日新聞》報導,有民眾下午目擊沈玉琳現身在三軍總醫院急診室,人明顯憔悴,好友潘若迪則戴著口罩在診間外等候。從報導中可看見,沈玉琳名字出現在急診候診資訊電視牆上,約莫下午5點,根據急診候診資訊,沈玉琳被歸類在檢傷分級第二級;到了6點半,資料顯示要轉ICU加護病房。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▲廖女士(右)因腹痛檢查出膽囊結石及「陶瓷膽囊」,經李金德醫師手術順利取出。
(博田醫院提供)

記者許麗娟/高雄報導

▲腹部斷層掃描,發現患者的膽囊壁已鈣化成罕見的「陶瓷膽囊」。(博田醫院提供)

30多歲廖女士上腹部疼痛超過1年,尤其飯後更是加劇,就醫發現膽囊全是結石,膽囊壁甚至已經全部鈣化,呈一圈白環,出現罕見的「陶瓷膽囊」。

膽囊壁鈣化 呈一圈白環

高雄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副院長李金德指出,患者因膽囊結石導致膽囊壁鈣化,宛如陶瓷般的硬殼,醫學上稱為「陶瓷膽囊」,據文獻與臨床報告顯示,陶瓷膽囊佔所有膽囊切除檢體不到1%,但合併膽囊癌機率為6%,是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。

廖女士經李金德緊急安排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,並搭配ICG靛氰綠螢光膽道偵測定位,讓膽管系統在手術過程中清楚可視,精準切除鈣化膽囊,術後至今恢復良好。

李金德說,這是他行醫數十年來首度接觸到陶瓷膽囊病例,形成病因可能是膽囊頸部結石阻塞膽囊管,導致慢性炎症,或是膽囊壁慢性炎症反覆發作、膽囊動脈阻塞造成局部出血、鈣代謝異常或膽囊內出血等因素,多數病例伴隨慢性膽囊炎和膽結石,主要是碳酸鈣沉積在膽囊壁造成鈣化。

陶瓷膽囊在早期文獻被視為膽囊癌的高度危險因素,癌變率約為12.5-62%,完全鈣化因黏膜細胞已被鈣化組織取代,癌變風險較低;不完全鈣化型仍有黏膜細胞,反而癌變風險較高,但目前合併膽囊癌機率已降為6%。

李金德提醒,陶瓷膽囊多見於50至60歲族群,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倍,其中60-90%病例合併膽結石,若民眾有上腹部疼痛、飯後不適等症狀,建議儘速就醫,及早治療。
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
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
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研究顯示,睡不好可能不是小問題,而是你大腦健康的警訊!尤其醫護人員、輪班族、年長者、慢性病患者及更年期女性等高風險族群,更需提高警覺。(圖取自freepik)

紀麗君/核稿編輯
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你是不是也常常熬夜?半夜醒來就睡不著?或者白天總是打哈欠、精神不濟?嘉義基督教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黃健祐引述研究指出,有失眠的人,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36%;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,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45%!尤其醫護人員、輪班族、年長者、慢性病患者及更年期女性等高風險族群,更需提高警覺。應透過建立固定作息、運動、睡前避免藍光建立良好睡眠基礎。

黃健祐在粉專「黃健祐耳鼻喉醫師」分享,一項2025年4月發表於 GeroScience 的大型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(meta-analysis),整合了39項前瞻性研究,發現睡眠障礙會顯著增加失智症、阿茲海默症及認知退化的風險。研究指出:有失眠的人,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增加36%;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,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45%;有其他睡眠障礙(如作息混亂、日間嗜睡、不寧腿症候群等)者,也有33%以上的風險提升。

研究提出4種睡不好會傷大腦的原因:

1.清除廢物的能力下降:我們的大腦在睡眠時才會啟動「腦部清潔系統」,移除像是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類澱粉蛋白。

2.慢性發炎與壓力荷爾蒙上升:失眠會活化壓力軸(HPA軸),導致長期發炎與皮質醇過高,破壞神經細胞。

3.血管健康惡化:睡眠呼吸中止會反覆缺氧,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與腦部血流不穩。

4.生理時鐘錯亂:尤其輪班族和夜班族更容易有作息混亂,影響荷爾蒙分泌與代謝節律,增加腦部退化的風險。

誰是高危族群

● 醫護人員、輪班族。

● 年長者。

● 有慢性病(如糖尿病、高血壓)者。

● 女性(更年期後失眠機率更高)。

為了守護大腦健康,黃健祐建議,日常可從調整生活習慣做起:例如建立固定的睡眠與起床時間、睡前遠離3C螢幕以避免藍光刺激、並透過運動、冥想或深呼吸練習來紓解壓力。如果出現長期失眠、白天嗜睡或打呼等情況,應主動就醫接受評估,必要時可進一步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,早期介入治療,降低風險。

黃健祐提醒,睡眠不是奢侈品,而是你大腦的基本保養!不要再以為熬夜能補回來、打個盹就沒事,長期睡不好真的會加速大腦退化,甚至提早邁入失智風險。
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
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
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營養學者洪泰雄指出,只要掌握3項正確原則,就能健康又快樂的吃甜點;圖為情境照。(圖取自freepik)

李惠芬/核稿編輯
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吃完正餐後總忍不住想來點甜點嗎?你不是孤單的!營養學者洪泰雄於臉書專頁「洪泰雄」發文指出,渴望甜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與心理反應,並非壞事,關鍵在於「吃的方法」。他強調,甜點不該被妖魔化,只要掌握3項正確原則,包含適量享用、選對種類、飲食與運動並行,適度享受同樣可以擁有健康與快樂。

掌握3原則 吃得安心無負擔

洪泰雄提出3項甜點攝取原則,有助於降低健康風險:

1、適量享用 不過量:建議每週2至3次甜點,每次控制在小份量,例如半塊乳酪蛋糕或1小球冰淇淋。進食時放慢速度,讓大腦有時間接收到飽足與滿足的訊號,避免一時口腹之慾導致過量攝取。

2、選對種類 降低負擔:選擇甜點時可優先考慮水果優格、低糖豆花或無糖黑芝麻糊等較健康選項。避免高糖高油的甜食,如奶酥麵包、重奶油蛋糕或珍珠奶茶加多料等,減輕腸胃及血糖負擔。

3、飲食與運動並行 達到平衡:吃甜點後可適度減少其他高碳水化合物攝取,並透過日常步行或簡單運動促進血糖代謝,達到能量平衡。

營養學者洪泰雄說,選擇甜點時可優先考慮水果優格等較健康選項;圖為示意圖。(圖取自freepik)

該不該完全戒掉甜點?

洪泰雄說明,甜味能刺激大腦分泌「多巴胺」,讓人產生快樂與放鬆感。若完全禁止甜食,反而可能造成情緒壓抑與暴食風險,影響心理健康。適度地享受甜點,不僅有助於維持飲食習慣的穩定性,更能為生活增添儀式感與幸福感。

他提醒,甜點不是健康的敵人,過量攝取才是問題的根源。只要用對方式、適量攝取,甜點完全可以成為健康生活中的小確幸。別讓罪惡感綁架味蕾,聰明吃甜,讓身心都得到滿足。
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
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
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罷團26日晚代表上台感謝民眾。心理師則建議大家回歸正常生活。(記者塗建榮攝)

李惠芬/核稿編輯
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不管是罷團還是反罷團,選舉結果已經出來,從現在起應該恢復正常生活。若是因過度參與,將大半重心都放在在選舉上,而影響到日常生活,甚至出現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,那就得注意。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楊琬心表示,若持續超過兩週還走不出來,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士的協助。

楊琬心說,因選舉事件而出現的身心調適困難狀況,都可歸在「選舉症候群」的範疇,不僅限於生氣、難過的感受,過於亢奮或激躁等情緒也是一種調適失衡。若你因為過度關注選舉而出現易怒、提不起勁、緊張、憂愁、煩躁、飲食及睡眠改變、身體緊繃、頭痛等狀況,可以嘗試以下的建議:

暫時遠離選舉訊息
不過度關注媒體傳播的選舉訊息,讓思緒暫停一下,暫時與選舉保持距離。

重視生活中的其他面向
發現生活中其實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事物,適時將注意力轉到家人、朋友的陪伴上。

參與放鬆且有成就感的活動
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後,可以嘗試參與一些自己喜歡、能讓人放鬆的活動,或是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來達成,從中獲得成就感並維持效能感,你會發現情緒可能不再那麼激動或低落。

維持正常生活節奏
重大事件過後,我們的生活還是要回歸日常,對於已發生之事抱持接受、感恩的態度,才能讓身心穩定地繼續前進。
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
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
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營養師表示,外食吃湯麵、羹麵時,切記純吃麵即可,勿拿湯匙喝湯,以免攝取過多鈉與油脂,吃下太多負擔;示意圖。(圖取自photoAC)

葉立斌/核稿編輯
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許多人喜歡吃湯麵,就是因為愛喝湯,但湯裡可有許多你不知道的飲食地雷。營養師劉學民分享,外食不論吃拉麵、羹麵時,切記1個小技巧:不要拿「湯匙」。
別疑惑有何關聯,因為拿了湯匙就會想喝湯,而麵食湯頭中常添加過多鹽、味精等,熬大骨或肉類也容易產生油脂,建議減少喝湯純吃麵,外食才能健康減負擔。

湯頭高鈉高油健康負擔大

劉學民於臉書專頁「營養師Couple食記」發文表示,之所以建議不拿湯匙喝湯,可簡單歸納以下2大原因:

鈉含量過高:外食族吃餐點時,常常會吃到鹹度過重的食材,尤其如果家裡注重養生有開伙煮飯,更可以明顯感受到外食的鹹度。湯麵中除了加鹽,還可能添加味精、高湯塊等調味,加上湯頭本身的鹹度堆疊上去,鈉含量往往相當驚人。因此建議吃湯麵不要拿湯匙,就能少喝到湯,也能降低鈉的攝取。

油脂恐喝下肚:大家有看過湯麵冷掉後,上面浮著一片片圓形的油塊嗎?那就是脂肪,而且還是飽和脂肪,因油水不相容,所以油脂會浮在湯的表面。特別像是拉麵、牛肉麵等高湯較油,拿湯匙喝湯就會撈到,也容易吃下比較多的負擔。

乾麵調味多脂肪也爆量

或許有人會想既然湯麵陷阱多,吃乾麵會比較好嗎?劉學民表示,乾麵好吃但也不建議,因為乾麵經常會使用豬油、油蔥、肉燥等調味,好讓麵體濕潤滑順、易拌開,也讓味道更香、更涮嘴,但相對油脂都附著在麵體上,所以也可能吃下較多脂肪。

劉學民表示,建議還是選吃「湯麵」,但記得只要撈麵吃,少用湯匙、少喝湯,淺嚐即可。

營養師說,乾麵經常會使用豬油、油蔥、肉燥等調味,讓味道更香、更涮嘴,但相對油脂都附著在麵體上,所以也可能吃下較多脂肪。(圖取自劉學民臉書)
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
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
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空心菜在經快炒處理後,每100克即含有高達791微克的胡蘿蔔素;示意圖。(圖取自photoAC)

羅碧/核稿編輯
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「空心菜」其實叫「蕹菜」!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近日在其臉書專頁「臺北農產」指出,蕹菜(讀音為「ㄩㄥ菜」)。在台語中,有些人甚至暱稱它為「硬菜」。營養師指出,空心菜在經快炒處理後,每100克即含有高達791微克的胡蘿蔔素,營養滿分!

水耕蕹菜口感更清脆 市場稀有得把握

「水蕹菜」指的是水耕方式種植的蕹菜,外觀上莖部較粗,許多人誤以為這樣的菜會刮嘴、難以下嚥,但其實正好相反。水蕹菜由於生長於水分充足的環境中,莖葉含水量高,不僅口感更清脆、多汁,還特別好入口,快炒之後便是一盤爽口又美味的家常佳餚,建議消費者在市場看到時要把握機會。

北農提供選購指南,想吃清脆口感的民眾,建議選擇水耕的粗莖蕹菜。(資料照)

挑選蕹菜3重點 新鮮度一眼看出來

為了挑到品質最好的蕹菜,北農也提供3項簡單實用的選購指南:

1. 想吃清脆口感的民眾,建議選擇水耕的粗莖蕹菜;

2. 葉片顏色以翠綠為佳,避免挑選有枯黃或水傷的葉子;

3. 莖部要筆直且有彈性,才能確保是新鮮、尚未老化的菜品。

營養價值高 快炒後更健康

除了好吃,蕹菜的營養價值也不容小覷。營養師高敏敏指出,經快炒處理後,每100克蕹菜含有高達791微克的胡蘿蔔素,有助於維持視力與免疫功能,是營養與美味兼具的蔬菜選擇。

看見蕹菜,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「真名」與來歷,這道看似平凡的綠葉菜,其實蘊藏著更多你不知道的小知識與健康價值!

營養師高敏敏。(高敏敏提供)
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
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


免費訂閱《自由體育》電子報
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
點我下載APP 
按我看活動辦法

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